第六场赛珍珠作品读书会顺利举行
信息来源:赛珍珠研究所发布时间:25.10.13阅读次数:303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10月9日下午,学校赛珍珠研究所在校图书馆文学欣赏室举行了以“赛珍珠抗战作品中的女性意识”为主题的第六场赛珍珠作品读书会。主讲陈薇副教授以清晰的逻辑架构、深刻的文本解读、独特的分析视角,带领同学们走进赛珍珠笔下的抗战岁月,挖掘战时女性被遮蔽的精神光芒,为理解文学与历史、性别与抗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本次读书会并非简单地对作品内容进行复述,而是以“人物—作品—思想—成因”为脉络,层层递进地展开分析。开篇通过赛珍珠的跨文化生平切入,既提及她因《大地》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成就,也强调其作为东西方文化桥梁的社会角色,为后续女性意识的解读预设了“双重视角”的伏笔。在核心的作品分析环节,陈薇老师以《龙子》为重点样本,对比战前“田园牧歌”与战时“家破人亡”的生活图景,通过林嫂、玉儿两位女性从“被动承受”到“主动抗争”的成长轨迹,具象化呈现了赛珍珠笔下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——林嫂从操持家务的农妇变为藏粮护家、沉着斗敌的“后方支柱”,玉儿从关注个体命运到以“大义”投身抗争,人物形象的转变被解读得细腻且富有感染力。
读书会的一大亮点在于对“女性意识特点”的提炼,跳出了传统女权理论的框架,更贴合战时中国的现实土壤。陈薇老师指出,赛珍珠笔下的女性意识并非悬浮的“口号式觉醒”,而是具有三大鲜明特质:其一,坚韧务实的“生存性觉醒”,女性以耕种、藏粮、维系家庭等具体行动对抗战争破坏,这种“不空谈、重实干”的力量,是对苦难最沉默也最有力的反抗;其二,以“母性”为核心的精神底色,林嫂等女性守护的不仅是孩子的生命,更是“家”的精神实体,在混乱中建立秩序、在绝望中创造生机,让母性成为支撑抗争的重要精神源泉;其三,与土地深度联结的“根植性”,女性的命运与土地的荣枯同频,她们如土地般沉默承受苦难,却也如土地般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,这种联结让女性意识充满朴素的生存智慧。
在分析女性意识的成因时,陈薇老师并未局限于文学创作本身,而是从赛珍珠的“跨文化边缘人视角”“身边女性原型影响”“个人婚姻与情感体验”及“中国文化底蕴”4个维度进行剖析,认为正是这种“内外交织、中西碰撞”的经历,让赛珍珠既能深入体察中国女性的真实处境,又能以更宏观的人道主义视角,突破传统叙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,凸显出她们的苦难与力量、觉醒与成长。
读书会不仅解读了赛珍珠的作品,更通过文学文本,让同学们重新认识抗战史中“女性”的角色——她们不是战争叙事中的“背景板”,而是推动家庭存续、参与民族抗争的“主动力量”。同时,陈薇老师对赛珍珠“跨文化书写”的分析,也为当下如何以多元视角讲述历史、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。正如主讲人在结尾所言,赛珍珠的作品之所以跨越时空仍具感染力,在于她写出了“战争中的人”,尤其是女性身上那种“无论遭遇何种摧毁,都能重新生长的生命力”,而这种生命力,正是文学与人性最动人的光芒。
(作者、摄影:刘蓓;责编:任婷婷)